國際神州網 立足中國 面向世界 致力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神州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審批并備案的重要官方大型網站,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重點監督管理的網站。
國際神州網主要頻道達85個,子頻道達3000多個。
國際神州網系全國、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公益性官方門戶網站。
國際神州網,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致力宣傳 人類命運共同體 (價值觀)。宣傳中華民族各界精英人士,宣傳世界各行各業亮點熱點,宣傳世界和平發展。如政治,經濟,企業,文化,人物,各國民族,姓氏,環境等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 (價值觀)經典理論、靚麗觀點 前程似錦
全球190多個國家、約70億人口,我們因何而緊密相連、為何不該一意孤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領導人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給出的“中國答案”。
從國與國雙邊的命運共同體,到區域內的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年多時間里,國家主席習近平60多次談及“命運共同體”,深入思考事關人類命運的宏大課題,展現出中國領導人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始終不變的“天下”情懷。從“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處世之道,再到“計利當計天下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判斷……同外界其他行為體命運與共的和諧理念,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新時期,中國人民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追求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關于命運共同體的傳統理念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而貢獻的“中國方案”。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經濟全球化讓“地球村”越來越小,社會信息化讓世界越來越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家之間,過時的零和思維必須摒棄,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輸我贏、一家通吃。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從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到不斷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從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到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也門撤僑行動,再到尼泊爾強震救援……中國不僅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更敞開胸懷歡迎各國搭乘中國“快車”、共享發展機遇,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有人將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個國家就是這艘大船的一個個船艙。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承載著全人類共同命運的“地球號”才能乘風破浪,平穩前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 (價值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背景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一個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1]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
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 [4] 。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嚴峻挑戰。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與此同時,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并逐步獲得國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歷程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名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 這場演講,被稱為突破了雙邊關系的范疇,“向世界講述了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 。
早在2013年3月,他在訪問坦桑尼亞時談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共同的歷史遭遇,共同的發展任務,共同的戰略利益把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時提出了“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提出了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堅持”: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
2015年9月,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時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2017年12月9日,“漢語盤點2017”活動年度候選字詞正式出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入圍;12月21日,當選“漢語盤點2017”年度國際詞。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為“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我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并同有關各方多次深入交換意見。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歡迎和認同,并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2018年7月26日,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在金磚會晤上暢想金磚第二個“金色十年”的宏闊藍圖:“共同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光明的未來 。
2018年10月25日,在第八屆北京香山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指出“中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愿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各國同心協力,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中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和決心。
2018年12月3日,“命運共同體”被《咬文嚼字》公布為2018十大流行語。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時指出:“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著眼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向更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年1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
國際權力觀
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為爭奪國際權力發生了數不清的戰爭與沖突。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本、技術、信息、人員跨國流動,國家之間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一國經濟目標能否實現與別國的經濟波動有重大關聯。各國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種利益紐帶,要實現自身利益就必須維護這種紐帶,即現存的國際秩序。國家之間的權力分配未必要像過去那樣通過戰爭等極端手段來實現,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國際形勢的緩和,各國可以通過國際體系和機制來維持、規范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維護共同利益。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國際社會發生的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現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發生的危機通過全球化機制的傳導,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國際社會整體。面對這些危機,國際社會只能“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把握其宏觀經濟政策以幫助東盟國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出現,都是國家之間在相互依存中通過國際機制建設應對國際危機的例證。可以設想,如果國家之間互不合作、以鄰為壑、危機外嫁,這些危機完全可能像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危機一樣,引發沖突甚至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災難。
共同利益觀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從來就有。歐洲君主制時期,國家利益就是君主個人或家族的利益。進入20世紀,國際社會的利益關系曾被描述為一種排他的零和關系,因此利益爭奪引發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經濟全球化促使人們對傳統的國家利益觀進行反思。瞬間萬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傳導機制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了“地球村”,各國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國家成為一個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球利益鏈中斷。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出現問題,則饑民將大規模涌向別國,交通工具的進步為難民潮的流動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進步又使拒難民于國門之外面臨很大道義壓力。互聯網把各國空前緊密地連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點發動網絡攻擊,看似無聲無息,但給對象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失卻有可能不亞于一場戰爭。氣候變化帶來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調、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不僅給小島國帶來滅頂之災,也將給世界數十個沿海發達城市造成極大危害。資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類文明能否延續,環境污染導致怪病多發并跨境流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任何國家要想自己發展,必須讓別人發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須讓別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須讓別人活得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認識。既然人類已經處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國公民同時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時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個國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舉措,也就同時服務了自身利益。
可持續發展觀
工業革命以后,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環境污染和極端事故也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1943年美國洛杉磯光化煙霧事件、1952年倫敦酸霧事件、20世紀50年代日本水俁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爾化學品泄漏事件等惡性環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積污染和大量民眾傷病死亡。這些事故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環境和發展問題著稱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報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現在的人口和經濟增長以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那么我們這個星球遲早將達到極限進而崩潰”,引起國際社會極大爭論。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研討會,會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進行專題研究。該委員會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正式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此后,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等文件,被稱為《地球憲章》。2002年,聯合國又在南非召開“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通過了《約翰內斯堡執行計劃》。2012年,各國首腦再次聚會里約熱內盧,出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峰會,重申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探討在此方面的成就與不足,發表了《我們憧憬的未來》成果文件。
中國從斯德哥爾摩會議開始就參加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歷次重要國際會議,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設、發展援助等方面都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1994年中國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6年,可持續發展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之一。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里約峰會上指出,中國過去3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貧困人口減少2億多,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中國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資源,養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過去6年中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5%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免除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約300億元人民幣債務,對38個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超過60%的產品零關稅待遇,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000多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這些數據說明,可持續發展不僅已經從理念變成了中國政府的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而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全球治理觀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支持成立了由28位國際知名人士組成的“全球治理委員會”,該委員會于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發表《我們天涯成比鄰》報告,其對全球治理概念的定義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
全球治理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由于全球化導致國際行為主體多元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成為一個由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共同參與和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重要途徑是強化國際規范和國際機制,以形成一個具有機制約束力和道德規范力的、能夠解決全球問題的“全球機制”。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出現的二十國集團,協調各國應對危機,使世界經濟擺脫了陷入20世紀20—30年代全球大蕭條的境地。國際上各種協調磋商機制非常活躍,推動國際社會朝著更加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前進。
盡管全球治理仍存爭議,比如怎樣處理全球治理與主權獨立的關系等。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可以推動全球治理朝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發展、權責共擔”的方向發展,可以利用全球治理形成的倒逼機制促進中國國內改革,中國也可以從全球治理中獲得更多的和平發展機遇,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世界的發展又形成了有力的“正能量”。中國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并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建設性參與國際與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進程,積極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不斷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十八大報告總結的外交工作新成就中,就包括了“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機制變革,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進一步增強,為改革開放爭取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十八大報告還強調要積極參加多邊事務,并特別提到要支持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發揮作用,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觀基礎。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觀與全球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妙。和諧世界觀包括五個維度,即政治多極、經濟均衡、文化多樣、安全互信、環境可續。政治多極的內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間應有一個相互制約的力量框架和多邊的行為方式來處理世界事務。經濟均衡的內涵是,只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獲得共同發展,世界才會有真正的發展,因此解決發展問題是人類共同利益之所在。文化多樣的內涵是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類思維活力,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更多答案。安全互信的內涵是,安全是共同的,只有別人安全,自己才有安全,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不是冷戰式的同盟加威懾,而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環境可續意味著各國必須攜手合作,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國際社會存在的各種價值觀仍主要服務于不同國家的現實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仍是一個長期、復雜和曲折的過程。如果各國政治家能真正從全人類長遠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短期國內政治需求出發來制定政策,一個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全是可以建成的。
國際 釋義:
國際(International)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政治用語。它的直接意思是“各個國家之間的”。國際這個詞是一個在近代產生的比較新的政治名詞,如:某某國際機場等。
詳細釋義
國際,意思是在各國及其公民之間或中間;關于各國的交往;由兩個或更多國家參加;兩個或更多。
為了便于理解,可以參照人際。為了便于理解,請注意international是inter和national的合成詞。inter的中文意譯是“相互的,相互間的”,national的中文意譯是國家的。
國際 政治名詞
概念
杰里米·邊沁與巖申·丁于1789年首次使用了國際這個詞。今天這個詞主要有以下三個意義:
國際 組織
1、涉及到多個國家或者其公民的事物,比如國際條約。
2、作為形容詞國際也常用來表示超出一個國家的國界的事物,比如國際水域。
3、國際與超國家這兩個詞之間的邊界不很清楚。比如歐洲聯盟不是一個國際組織,而是一個超國家組織,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則是一個國際組織。
在時間里國際與“洲際”和“全球”等概念之間的差別逐漸減小。
另一個容易與國際混淆的概念是跨國。跨國是指一個同時在亞國家、國家和國際范疇內存在的事物,比如跨國公司或者跨國的民間組織等恐怖組織。
聯合國 組織
1、政治類
歐盟、獨聯體、上海合作組織、阿拉伯議會聯盟
阿盟、西歐聯盟、拉丁美洲議會、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非盟、歐安組織、美洲國家組織、法語國家組織
東盟、里約集團、國際移民組織、伊比利亞美洲國家首腦會議
北約、桑戈委員會、亞洲議會和平協會、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華約、歐洲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
非洲議會聯盟、非洲統一組織、各國議會聯盟、維謝格拉德集團
政府間移民委員會、巴統、亞洲議會論壇、海灣合作委員會
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大赦國際、國際刑警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
前政府首腦國際行動理事會、英聯邦、國際刑事法院、加勒比國家聯盟
南美洲國家聯盟、社會黨國際、核供應國集團、葡語國家共同體
中歐倡議國組織、不結盟運動、澳新美理事會、自由進步黨國際
古阿姆民主與發展組織、巴黎俱樂部、七十七國集團、國際勞工組織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地中海聯盟、美洲玻利瓦爾聯盟、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
2、國際 經濟組織類
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政府間發展組織(伊加特)
經合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
15國集團、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20國集團、美洲開發銀行、加勒比開發銀行、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
24國集團、歐洲中央銀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國際展覽局、南方共同市場、比荷盧經濟聯盟、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關貿總協定、安第斯共同體、太平洋島國論壇、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
博鰲亞洲論壇、太平洋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
世界旅游組織、東非共同體、西非經濟貨幣聯盟、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
國際能源機構、拉美經濟體系、中美洲一體化體系、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世界能源理事會、拉美一體化協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科托努協定
黑海經合組織、發展中八國集團、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南方銀行、加勒比石油計劃、國際標準化組織、泛美開發銀行集團
3、國際 科技、文化、體育等專業類
世衛組織、第三世界科學院、世界民主青年聯盟
國際足聯、國際科學理事會、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亞奧理事會、國際檔案理事會、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
國際奧委會、世界遺產委員會、國際交流發展計劃
萬國郵政聯盟、國際軍事體育理事會、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世界盲人聯盟、國際音樂理事會、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世界廁所組織、國際世界語協會、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
國際新聞學會、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
國際大學協會、國際奧比斯組織、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世界穆斯林大會、無國界醫生組織、國際翻譯家聯盟
世界土著人理事會、國際新聞電影協會、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世界科技城市聯盟、國際志愿服務協調委員會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世界休閑組織、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合會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世界醫護人員聯盟、國際反貪局聯合會
國際捕鯨委員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非洲性別平等集團、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奧林匹克運動會
國際 會議
·亞歐會議
·亞信會議
·東亞峰會
·國際反貪局聯合會
·世界經濟論壇
·世界社會論壇
·世界衛生大會
·世界婦女大會
·世界華商大會
·世界石油大會
·世界青年大會
·法非首腦會議
·裁軍談判會議
·亞洲合作對話
·世界糧食首腦會議
·世界大城市首腦會議
·巴爾干國家首腦會議
·非洲-歐洲首腦會議
·聯合國小島嶼國家會議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東盟-中國(10+1)領導人會議
·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
·《東南歐穩定公約》首腦會議
·“古阿姆”首腦會議
·魏瑪三角
·非洲大湖地區首腦會議
·北美安全與繁榮聯盟
·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
·世界婦女峰會
·世界城市論壇
·金磚四國
神州 釋義:
[shén zhōu]
神州,或稱“赤縣神州”“九州” ,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地理區劃概念 。「赤縣神州」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十二州」源自舜將九州改為十二州的傳說。九州的范圍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游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圍與古代漢族傳統聚居地區重疊,稱為「華夏九州」或「漢地九州」。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昆侖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記載:“土則神州中岳。”劉良注:“神州,洛陽也。”這說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混元圣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圣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
神州 文獻記載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于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并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于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范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共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說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陜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說以偏概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說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共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據這些不同就說夏的疆域僅限于"小九州"一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
《通鑒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相傳人皇氏兄弟九人,稱九頭紀,為十紀之首。按這種說法,人皇氏之時已分九州。《逸周書。嘗麥解》:"九隅無遺"(蚩尤追黃帝,戰斗慘烈。
《宋史·卷四百二十三·列傳第一百八十二》吳泳:“誦往哲之遺言,進謀國之上策,實不過曰內修政事而已。然所謂內修者,非但車馬器械之謂也。袞職之闕,所當修也;官師之曠,所當修也;出令之所弗清,所當修也;本兵之地弗嚴,所當修也;直言敢諫之未得其職,所當修也;折沖御侮之弗堪其任,所當修也。陛下退修于其上,百官有司交修于其下,朝廷既正,人心既附,然后申警國人,精討軍實,合內修外攘為一事,神州赤縣,皆在吾指顧中矣。”
《宋史·卷四百七十六·列傳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彭義斌致書沿江制置使趙善湘曰:“不誅逆全,恢復不成。但能遣兵扼淮,進據漣、海以蹙之,斷其南路,如此賊者,或生禽,或斬首,惟朝廷所命。賊平之后,收復一京三府,然后義斌戰河北,盱眙諸將、襄陽騎士戰河南,神州可復也。”
梁啟超 《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此又天下萬國凡有血氣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
國際神州網(http://www.spbww.com)的前身為今日神州網、中華神州網。
今日神州網2009年創網,2015年5月10日,正式改名為中華神州網,2021年1月晉升為國際神州網。
國際神州網,歡迎全國各行各業單位或個人投稿,歡迎世界各行各業單位或個人投稿。
投稿郵箱:
13377183884h@163.com QQ:2076752367
北 京 聯系方式:QQ:1906273358
郵箱: jrszgg@163.com
國際聯系方式:QQ:1415288258
郵箱: chinajrsz@163.com
港澳臺聯系方式:QQ:1905628138
郵箱:jrszmm@126.com
東盟聯系方式:QQ:1055236453
郵箱: jrszkk@163.com